佛教理论
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6)
发布时间:2012-06-26 来源:中国佛学网 作者:净慧法师

第八十五问:能详细释解一下十二因缘的法义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十二因缘法,是一切有情众生生灭轮回的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法为顺观法理,逆断因缘则清净解脱;顺观法理为悟道,逆断因缘则证道。顺观逆断十二因缘法,为佛在菩提树下忆念观察因地受生宿命,自我身心与一切众生生命现象流转程序中的原理;并观察修行缘觉逆断生命现象流转程序的原理。当下部分修行人,采取深山闭关、清净闭关、生死闭关的修行方法,都是顺观逆断的缘觉法。证得缘觉果位的辟支佛,发菩提心后,常于佛示现世间前,来此世界弘法利生,为众生能接受佛教做前期铺垫;然后根据菩提愿心住世或往生极乐世界;住世的辟支佛,最长时间不超过一万大劫,即往生极乐世界。  

顺观,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入思维,形成十二种业习循环的因缘,含藏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心中,随生命现象在时间上三世生死相续;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无明,为无始劫来身心对我法产生执著的业习,表现在行为上是惑乱颠倒;这种无明力的产生,是以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为动力。行,为有形体生命的言行活动,表现在形式上是追求新奇美好;这种活动力的产生,是以意识支配控制为动力。识,为思维、辨别、记忆、选择的存在能力,表现在形像上是知识、智慧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力的产生,是以理念事物变幻为动力。名色,为精神观念与物质享乐的存在,表现在价值上是内在与外在结合的人生观;这种价值力的产生,是以六种尘相识入为动力。六入,为不同根器对应不同尘相进入意识的方式,表现在身体上是器官功能的界线;这种功能力的产生,是以传导刺激信息为动力。触,为感知实际发生信息的根源,表现在部位上,是有无多少的差别;这种差别力的产生,是以感受信息的苦乐为动力。受,为六根对应六尘识入的反映,表现在身心上是同化异化;这种异同力的产生,是以生存需要的悲喜选择为动力。爱,为适者生存时对善恶苦乐的选择,表现在理智上是恩怨情仇;这种选择力的产生,是以不同方式、途径得到欲望满足为动力。取,为身口意各有所需的获得,表现在名利上是强弱贵贱;这种利益力的产生,是以存在及存在差别为动力。有,为主观与客观存在的事实,表现在质量上是优劣多少的可用程度;这种实践力的产生,是以事物生灭变化为动力。生,为新旧交替相续的组合,表现在规律上是成长发展;这种发展力的产生,是以过程达到目标为动力。老病死,为人生过程中苦乐善恶的终结,表现在功过上是舍离是非成败得失;这种结局力的产生,又是以业习因缘的无明为动力。  

逆断,在顺观十二因缘循环的基础上,逆业习因缘而修行戒法因缘,静坐禅行而都摄六根,去除世俗尘垢染污而清净身心,了断蕴心无明烦恼而离苦得乐,通达不生不灭自性智慧而济度众生;即“无明断则行断,行断则识断,识断则名色断,名色断则六入断,六入断则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断。”十二因缘以缘起成立因果,以缘生具体显现因果,以断灭俗缘又缘起性空成立法缘,以断灭恶缘又缘生转识成智与佛结善缘。  

在顺逆缘起缘灭过程中,因是业习,主导牵引助缘为果;缘又生因,循环显象助因为果;因断缘灭,自然没有无缘之果;缘断无因,当然也没有无因之果。因是条件,缘是地点时间与环境空间的巧合;缘又是条件,因随地点时间与环境空间而转换;因断缘灭,自然失去巧合的条件;缘断无因,当然也失去转换的时间与空间。依因缘而顺逆,离因缘而空寂;空寂则证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则因缘根本未尽。  

依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应以缘觉顺观逆断十二因缘的智慧,利用清净身心的法理,融入六度万行法义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早登彼岸。  

千劫无明心豁然,无始因缘瞬息断;了生脱死离尘染,顺逆空观一念间。  

须弥因成纳芥子,缘境芥子现弥山;顿了缘觉权宜法,显实平湖出高源。  

梵网界有孔无门,观法幢如珠非洞;三乘理相互融入,日月光照涉辉映。  

继法脉弘传义理,承大智明辨微细;真教体三城化现,空无相护持如真。  

   

第八十六问:三乘教义中的基本法理规则是什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三乘教义中,声闻乘以苦、集、灭、道为基本法理规则,缘觉乘以十二因缘为基本法理规则,佛乘以六度万行为基本法理规则。  

三乘共同所依最基本的法理规则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法义又贯通于一切法门法理之中,是一切修行人所依法门、所持戒律超越轮回的路径,不可偏离,不可逾越。若有人不依三十七道品法义修行,所修不真,所行不实;只能是画饼充饥,有腿无行;故三十七道品法义非常重要,一切修行人应铭刻于心,实践于行。  

三十七道品法义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法修行可次第成就菩提;故又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念无常、观法无我;即色身充满习气垢染,又九孔常流污秽之物,内外遍满细菌病毒,时刻散发臭气味熏等,故曰不净;身心所感受是苦,苦集相依,苦苦伴随,无常苦厄,不期而至,福祸不离,乐极生悲,故曰是苦;意识心念生念灭,随物流转,见景生情,所执假相,所住如幻,故曰无常;诸法相因生缘灭,依法则规律变化,于法界中无我自主,受自然力控制无我自在,必依色相生存无我独立,故曰无我。  

四正勤,为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即自觉断除身心恶法,主动增长身心善法,从起心动念处精进修行,从表里如一处勤护正法,从而转化妄念,断除恶习,正身善行,正心无邪,护持身口意四法。  

四如意足,为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即身心愿求思维为欲想,欲想依法受戒修行,得以如意成就道业的内在力,故曰欲如意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处,得以如意清净的内在力,故曰念如意足;精勤道业不懈怠,增长道心不放逸,专于一心不间杂,专于净行不染污,得以如意增长法益的内在力,故曰进如意足;智者修定增长慧力,智慧体用观察宇宙实相法,通达无边无际,圆融无有缺失,得以如意自在的内在力,故曰慧如意足。  

五根,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即“信为道源功德母”,身根受法化,心根受戒益,以根器信受善法为根本,故曰信根;身精进于戒定,心精进于慧空,住定不散乱,住慧不惑乱,以根器精进戒法为根本,故曰精进根;心念正不邪见,心念善不恶行,自念力成就净念力,净念力和合佛愿力,以根器意念善行为根本,故曰念根;静坐禅行,都摄身心,止思维生定观,观以心见觉知非感知,以根器定观法空为根本,故曰定根;利智者为大器,大器者慧力遍十方,方便善巧为妙用,明了诸法究竟义,以根器智慧了义为根本,故曰慧根。  

五力,为信坚固力、精进坚固力、念坚固力、定坚固力、慧坚固力;即信心坚如磐石不可摧,固如泰山不可移,能破一切疑虑感,能破一切见思惑,信心十足行于道业,故曰坚固;勇往直前静坐禅行,大行无畏一切障碍,大山压顶挺腰不弯,地裂于侧胆壮无惧,精进百倍真修实干,故曰坚固;病苦剧烈念头不失,大难临头念力不散,孤独寂寞念心不邪,贫寒毁辱念想不改,念念不忘诸佛功德,故曰坚固;常行正定不贪胜境,定根增长不执法我,海枯石烂不改定心,顺逆因缘不破定力,禅定止观思惑消亡,故曰坚固;慧观十方远离俗见,慧力勇猛破世俗论,慧心正大无邪无曲,慧根增长利益法身,平等性海慧炬常明,故曰坚固。  

七觉支,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慧觉支;即觉悟心要择法眼,择法适根辨伪真,择善从之顺众生,择选善友得知音,正确选择觉心支撑道业,故曰择法;精进心法内找寻,心外盲修非精进,精勤护法护自身,精勤护戒护自心,身心不怠觉察放逸支撑道业,故曰精进;喜见佛身自庄严,喜闻法音得欣欢,喜悟法性契根基,喜得戒益福慧长,慈悲喜舍梵行支撑道业,故曰大喜;除疑解惑明了义,除惑见真问究竟,断除业习少烦恼,转境化缘觉正心,大觉除障于无形支撑道业,故曰断除;舍名舍利不舍法,舍业舍习不舍戒,舍身舍福不舍道,舍净舍乐不舍众,无畏布施觉悯舍支撑道业,故曰大舍;定觉无上境,定观无边心,定得禅行乐,定空大利益,禅深定觉了义支撑道业,故曰正觉;慧觉大智道无涯,大慧大日大光明,慧光遍照三昧境,慧力十方觉自性,念修慧行离邪见支撑道业,故曰智慧。  

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正见应直心,直心无邪曲;正思主心念,心念平等慈;正语表善法,诸法离戏论;正业行清净,清净方入道;正命依法食,行道立身命;正精进修道,业行无间杂;正念专心持,禅行观念起;正定身心寂,住于真空中;悟入圣人道,自能离轮回。  

佛赞三十七道品,趋入无上正等觉;证得解脱方便慧,成就菩提觉大道。  

观身不净受是苦,观念无常法无我;断除恶法令不生,增益善法令增长。  

信进念定慧五根,破除恶法五种力;觉悟心要七觉支,择法施舍喜定慧。  

正见还须正思维,正语不离正业行;正命当依正精进,正念禅行得正定。  

   

第八十七问:于禅定中,自觉身体裂开后无比畅然,唯心念佛,这是什么境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初禅境界!即修行人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一切欲界烦恼所不能逼迫,长期静坐禅行证入的一禅三天境界。  

一禅三天,为色界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住一禅三天的天人,称为梵侣,具有梵德,庄严威仪;即人皆化生,颜似童子,皮肤白色,男相无女,身体高大,寿命劫记,安然自在,喜乐无量;但是,心急行道,难免劫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众天境界的人,当有二种梵德。一是精勤念佛;长期坚持静坐禅行,心中念佛力坚固,不爱恋欲界俗事,弃舍欲界习气,都摄六根不放逸,日夜精进不懈怠。二是身不行淫;长期坚持身不行淫欲,心不喜欲乐,行住坐卧不思美色、不生淫想,保持身心清净。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辅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持戒清净;身心喜乐受戒,守护清净戒律,时刻保持戒仪于身、戒行于心;在依法修行过程中,将戒律铭刻在脑门上,六根若动先观戒仪,一切言行如法如戒;厌烦欲界人身,喜欢出家身或喜见梵行戒仪身。二是随顺善行;对一切众生恶习造作不生嗔恨,只是心生怜悯无智痴行,不为悲喜情感所动摇清净念佛心,理智护持戒法,不毁、不犯、不舍,随喜一切众生善行造作,赞叹皈依受戒、礼拜供养、布施众生等一切善行,赞叹诸佛功德,保持身无逆行、口无逆语、意无逆心。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大梵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身心威仪;身行、语言、意想微妙自然的契入法理,达到圆融无过失,人见则生欢喜心,气质脱俗不凡,威仪正直不屈,言行超群服众。二是明悟法理;闻法重真实义理,不喜文辞华丽肤义浅理;身具理智,心具慧解,理悟初明法义,体悟初知法理,愿为人说十善业道离欲法,用智慧的醒悟之语说清净法,喜为人师,愿领众人,闻法修行,同作善事。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虽然未得入正定境界,未证得正定智慧;但是,证入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智慧,证得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天德,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境界,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福报。在正常修行状况下,为只能身口意念佛,不能静坐禅行的人所远远不及。初禅天既为佛愿力所成就功德接引不同根基、不同福报众生的处地,又是众生自力不同、福慧不同所召感的去处。静坐禅行的修行人,都能精进念佛,精勤护戒,只是自力中定力不足,心力中慧力不够,适宜得入诸天;即证一分智慧,得一分法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应乘风扬帆再进,顺水推舟前行,利用现世身心寿命,争分夺秒与生死搏斗,刻不容缓以清净心念佛,不空过人世一生时光,不得少为足现有境界,不为名闻利养诸漏所动,不被蕴心所现胜境所转,快速通过天途路径,证入更高的禅定境界。  

愚智乍分证初禅,离欲清净欲界天;念佛修道梵行侣,开化物成妙高台。  

同力相应佛愿成,次第修证法界音;信解行证四明法,佛灭印证入道人。  

二三四禅有八定,静坐念佛入禅门;无相转明念诵门,变身三昧调息门。  

定境止观智慧生,日积月累长久功;利根顿入稀世有,平等普被法味熏。  

   

第八十八问:是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这句话是民间传说。是众人见到中青年人夭折、命运悲苦、亲人伤痛时,对死者哀思所发出的唉叹,对亲友的安慰,也是自我心灵的抚平。所谓好人,是死者生前对周围的人做过什么好事或带来什么利益,从众人口中给予的综合评价;好事与利益,包含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反之,就是坏人;坏事与损害。当死者被众人综合评价为坏人时,哀思的唉叹转变为快意的感慨,死的好!死的该!老天有眼,人群中少了一个祸害!好坏截然相反,心态截然不同,都来源于众人习惯的认知力;由习惯的认知力自然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传说形式。传说就非常普遍,又有古老历史,影响自然深远。  

依佛法如何认知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实际则不然,其中关系到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的融入与撞击。如此发问,表现为相互影响中融入;不同认知的回答,表现为相互影响中撞击。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认知这句话中定义之不准确、含义之有缺失,非常容易;但是,撞击中的否认,否认不了这句话生命力的存在,也否认不了这句话普遍性的存在;在不懂不明佛法义理的众人心中,佛教与人情不合,佛法与传统不合,产生不信不受情绪;若长期如此发展下去,佛教信众永远是少数人,佛教不能广为全世界不同民族所普遍信受,弘法利生只是一句口号,实际上只是传法延续,起伏于维护状态。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寄宿于传统文化生命力之上存在,借用于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的形式,融入于义,结合于理;既不影响义理的独立存在,又为传统文化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也为佛教文化传播拓展了途径与空间。实际上古德早已如此实践,创建并发展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今天所讲只不过重新认知一下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同异化理,提醒一切热衷于弘法利生为己愿己任的人,注意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恒顺众生不排斥,融入新意图生存,增长活力为发展,形成荣辱与共、兴衰一体的共同存在方式;否则,当否定了传统文化存在时,佛教文化自己也被否定,无量史实早已证明,记取教训与记取成功同等重要。若一切弘法人都能如此认知与努力,佛教一定被全世界各族民众所信受,法在世间,真正利益众生。  

依佛法认知的好人为善人,坏人为恶人;善恶所含义理广泛,善恶标准容易界定;既易于量化到局部与全局利益,又易于确认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功过心态。每个人命运中的长寿与短寿,由前世因缘决定;前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七,今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三;即七分天命,三分造化。七分天命为不可更改部分,三分造化为可以增减部分。七分天命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寿命长短与所积福报相等。三分造化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造作善恶,于命运增减中形成福尽寿不尽、寿尽福不尽、欠命不欠债、欠债不欠命的不平衡状态。以此缘故,人的生死寿命是活的,人的贫富福报也是活的,只要能依佛法修善,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若皆离佛法作恶,什么样的人间灾祸也都有可能发生。故今世夭亡的好人,于前世因缘中,所作好人好事并非尽善尽美,不能排除坏人坏事忏悔后的良心发现。今世寿长的坏人,于前世因缘中,所做坏人坏事只是暂时的或某一事件,不能排除好人好事悔意后的用心显露。这里属于七分天命注定部分,是人于前世因缘中不杀、放生等积福或反之积怨,因果律义平等奖罚一切众生,众生所作善恶业,虽经千劫不消亡,后世因缘和合时,苦乐果报还自受。于三分增减部分中,大善可增福增寿,大恶可减福减寿;当世人福尽寿不尽时,以福尽为准,行恶损德了福可减寿;故有的人虽财富如山,却无福享受。当世人寿尽福不尽时,以福不尽为准,行善积德惜福可增寿,故有的人虽自给自足,却有寿享受。当世人欠命不欠债时,以欠命为准;故有的人在无征兆情况下突然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当世人欠债不欠命时,以不欠命为准;故有的人长期有病久治不愈或厄难伤财不断。  

依佛法义理,随顺世间法传统,讲明前世因、今世果;既彰显了佛教博大法理精深,又不碍不坏传统文化的存在,于众人习惯心理与喜闻乐见中,接受了佛法信息,信受了善恶义理熏陶,起到了佛教化影无形的功用。  

良善好事不出门,奇闻坏事传千里;风土人情事故语,含藏佛法寓义深。  

食乳稚童玩尿屎,辈代相传不改动;功名不笑食乳日,利禄不诽稚童时。  

山不厌高添新义,水不厌深增活力;传统融入大智慧,如胶似膝一体出。  

文化助缘表义理,语言传颂本土风;伽蓝三宝论结点,大善法化显功用。  

   

第八十九问:怎么常说恶人堕地狱,不说恶兽堕地狱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中所说的恶人,是身心污染不善业习的人;不善为恶,积业成习,造作因果,识由业牵;即说恶行罪识堕地狱。佛法中所说的恶兽,是一切能伤害人身命的动物,以蝎子、毒蛇、虎、狼、鲨鱼等为代表;是以人道时结业成因,果报成缘,轮回转相,入畜生界。  

人与动物虽都属业习召感之身,但人与动物存在着根本差别;即人有道德文明与科技文明,动物依自然生存不存在文明;这里只讲普遍存在的动物界,不讲特殊存在的动物界,如井龙、海龙类。  

人恶行之所以堕地狱,缘由是依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十法界众生存在于法藏戒藏中,各法界众生道德界线非常清楚,除四圣道外,积德则升,损德则堕。人道的道德准则是十善业,修行十善业积德可升入天道,不修十善业损德可堕入修罗道与三恶道。  

动物恶行之所以不堕地狱,缘由是动物界没有十善业的道德准则,又是人天众生行十不善业受惩罚之身,除特殊因缘外,业报期满,只升不堕,转入修罗、人、天人三善道。这里的特殊因缘,是恶兽伤害依佛法修行的四众身命,或有些动物年久成妖(民间称黄仙、狐仙、蛇仙等)干扰恼害依佛法修行的四众善行;未受戒或破戒者除外,虽有前世因缘,但修行人善行今非昔比;前世因缘为怨怨相报,今世因缘为以恶报善;这类恶行动物伤害天德,为天理不容,定受法则因果惩罚,故仍堕回地狱,以前世因缘当事人名相苦受。  

于地狱中苦受众生,只有两类,一是天道众生,包含魔道、修罗道众生;二是人道。地狱中的火蛇、铁狗、木驴等动物均为化现,专门用来惩治罪识业习。人天两道众生,均以生前名相受刑苦受,受报明白,惊恐万状,各有刑期。饿鬼类、动物类(包括昆虫类),只有业报期满后回地狱轮转处超生时,才被吸入地狱;否则,不堕入地狱,以鱼为鱼、以鸟为鸟、以虫为虫……各自循环往生,各寻本体,业消为止。地狱只依罚期,自动轮转,除有善人依《金光明经》法义放生、举办水陆法会,仗佛威神力,业报停止,提前业消超出本类,生往人天善道,只此一路,别无它途。  

如地狱超生的饿鬼类、动物类众生,残灵不全,经妙风一吹,恢复前世人形,全灵状态,饮完迷魂汤,忘掉前世人事,冥冥中又随业习因缘轮回受生而去。如蚊蛾类众生,入地狱超生时,黑压压的成团飞动,经妙风一吹,恢复酒醉熏熏的人态,迷茫昏识,全然不知忏悔。  

生死幻身识循环,缘起灭时业不失;聪明浮世成妄想,春秋大梦不觉醒。  

野火自焚巧因缘,作茧自缚依自然;因果律义天雷震,依然痴迷难召唤。  

峰回路转生人间,闻法善行德感天;保住人身德底线,再修圣道菩提选。  

布施贫贱不加慢,贪嗔不恭默清闲;杀盗淫妄多积怨,马至悬崖收缰晚。  

   

第九十问:不知者神不怪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不知者不怪,为人际交往中的一句见谅语;不知者神不怪,为民间祭祀仪式中有人言语唐突、行为失常时的一句宽谅语。于佛教四众中不用此语,诸佛菩萨无分别心,对一切众生平等加被。  

在实际生活中,不知者不怪,应视其事由、环节、结果而论,于民一切违法言论活动并造成后果,不知者只能是法盲,怪与不怪都须接受法律惩罚;法律有规定者除外。于官一切渎职行为、滥用职权行为、不作为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不知者只能是不称职,怪与不怪都须接受法纪审查。  

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知者神不怪,只能是不知者人不怪,所祭鬼神怪与不怪无从得知,也无法考究。若大型、规范、有组织、有尊神的祭祀活动,一切违轨乱制的言行造次并造成严重后果,不知者只能是一种掩饰,怪与不怪都须受到公众的责难,冥冥中尊神生嗔而适机报应。  

在佛教四众一切佛事、法事、僧事活动中,一切言行都应如戒、如法、如事理,保持道场庄严,保持仪轨有序,保持人心祥和。对一切违戒、违法、违事理的言行,诸佛菩萨决定不怪;但是,道场护法神生嗔,龙天神众愤怒,因果成立,惩命罚运,有损福寿;不知者只能为自欺,冥中受罚而不知,后世报应而不觉;不知者只能为愚痴,愚蠢而不解法理,痴行而不受戒仪,无智而不明事理;不知者只能为因果,轻慢毁辱业习生,邪见诽谤作业成,身口意识落心田,因缘成熟果自受;怪与不怪应忏悔,身口忏悔从心忏,众前悔过警后人,忏悔功德福齐天,龙神护法改笑颜;怪与不怪应修善,谦下多闻受义理,信受善行身心安,忠孝本是分内事,敬畏因果祸灾免;怪与不怪应受教,诵持经典开心智,接近善友得知音,一切痴行自避过,言行戒仪自庄严。  

如此讲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明辨:  

一言一行无小事,关键之处定命运,神知鬼觉良心账,时时处处合事理。  

人合事理众心顺,家合事理四邻安,寺合事理僧团和,国合事理太平年。  

一切事正理当然,公认善法就是天,明白事理一切顺,艰难险阻都好办。  

天理法理入事理,佛事法事益僧事,生存之道合于善,修行大善利世间。  

民间还有信神有神在,不信神不怪等俗语,同此一理。  

街言巷议体民心,寓义化导培善根;有教无类解疑惑,事理深山藏麒麟。  

彷徨无智形怪异,凡夫惧果圣畏因;恶业皆为愚痴作,明了灾厄化为尘。  

佛法义深不可测,理广智高无涯际;池鱼飞鸟迹相远,万法归一证菩提。  

世俗世论坏佛法,防患未然莫等轮;营造中兴大环境,如明除暗自消遁。  

   

第九十一问:菩提心是怎么退失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什么是菩提心?《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即愿求利益一切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是发菩提心?《优婆塞戒经》中说,“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即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成就无上佛道。  

什么因缘引发菩提心?有十种因缘;一是修行外道法,见外道典论不究竟;二是修行人住寂静处,内善因缘成熟;三是禅行定空,观众生生死烦恼过患;四是勤行善法,见闻恶人恶行;五是自省自身,贪欲痴行常受呵责;六是道心坚固,见外道智慧不足;七是智慧增长,欲见宇宙人生真相;八是见闻诸佛,相好庄严的功德不可思议;九是怜悯众生,欲救度出离生死苦;十是慈悲众生,济度有缘报恩。  

为什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二十四种缘由;一是增长寿命;即愿求佛寿无量。二是增长财物;即愿求法财宝藏智慧无量。三是续佛慧命;即绍隆佛种相续不断。四是度脱众生;即感恩不舍有情。五是自观解脱;即真正出离三界唯一路径。六是自度慧命;即精进修道,自度自身。七是众善奉行;即一切不善皆不为。八是不为自己;即舍弃名闻利养,修道为众生脱离苦海。九是超越人天;即人天福报于三界火宅中。十是超越小乘;即声闻缘觉道智慧不足。十一是为证菩提;即以苦为乐,修苦乐法。十二是如同诸佛;即化度无量众生。十三是礼过去佛;即修行因地发心。十四是实相般若;即注重实修,证悟智慧。十五是观察所住;即新发意应依六度万行而住。十六是勇独精进;即勤护身心,修无上道。十七是代受众苦;即愿众生往生佛净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十八是超越外道;即愿众生修善得福超过诸天与外道。十九是直至成佛;即无缘大慈众生。二十是清净离染;即去除我法名相执著。二十一是众生欢喜;即恒顺众生,永断苦恼。二十二是积极入世;即心无差别,怨亲平等,不舍一切众生。二十三是警世明灯;即引导众生自断见思惑乱。二十四是依法修行;即以戒为师,禅行定慧,引领众生解除诸障。  

发菩提心应具足哪些功德?应具足的功德有十种;一是能亲近善友;二是能断嗔恚心;三是能随师教诲;四是能对众生苦生起怜悯心;五是能勤护身心,精进道业;六是能不见他过,远离乖诤;七是能见他过而自心不悔;八是能得善法而不生骄慢心;九是能见他善业不生妒心;十是能观一切众生如一子想。  

什么样是假发菩提心?假发菩提心有二十四种表现;一是喜乐外道邪术与典籍;二是以外道法教化众生;三是为自己身命时杀害众生命;四是不喜欢修诸慈悲,喜生惧死;五是对三宝信心不坚固,常生疑惑心;六是护惜名闻利养,不能修行忍辱;七是言语粗俗低劣,常怀悔心怨恨,身心放逸不勤;八是自轻自身,向我这样的人还能修行成佛,还能成就无上菩提?九是恐怖烦恼,遇事畏惧,不能勤修苦行;十是常生贪欲心、悭吝心、嫉妒心、嗔恨心,六根难以都摄;十一是亲近恶友,心怀懈怠散乱,不能专一其心;十二是总爱胡思乱想,不能信持六度万行;十三是不喜布施修福,不观生死无常;十四是常乐信受流言蜚语,说人是非;十五是闻知苦行修道无量劫,才能证得菩提,常生悔意;十六是装模作样似在修行,而身不真行、道心不实;十七是我行我素,从无惭愧,对他人辛苦不生怜悯;十八是利用外道,杀生祭祀天地鬼神;十九是忽冷忽热,心血来潮时道不可挡,心不如意时又如泄气皮囊;二十是难舍五欲之乐,不断恶业习气;二十一是依身强财壮,心常骄慢,轻蔑一切众生;二十二是身心颠倒行作,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二十三是为得善名福报,而行布施;二十四是为生天享乐,受戒不严持。  

什么样是真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有四十种表现;一是喜亲近善友,信受深义知见;二是喜供养佛、师、父母、善友,不加悭吝;三是喜闻佛十二部经义,广学多闻要理;四是喜弘扬佛法,探究实义;五是为法忘躯,能舍内财外财;六是道心坚固不迂,怜悯一切众生;七是言语柔和儒雅,诚实可信;八是无恶语中伤他人,不两舌说他人是非;九是自身自重,难行能行,久禅必定,久修证道;十是亲手惠施众生,难舍能舍财物,仗大义施无畏;十一是常修利智,磨炼慧力,明辨法义;十二是虽习外道法,为破邪见,超邪见,教化外道归于正心;十三是善知佛法方便智慧,以大乘了义法调伏众生;十四是于公众场所保持威仪,心无畏惧,处变不惊,处事坦然;十五是常教化众生,正修戒定慧易得菩提,正行菩萨道决定成就菩提;十六是能安乐众生身心,保持正常常住状态,保持正常修行心态;十七是勤护身心,精进修行,提得起佛号,放得下烦恼;十八是能转化身心烦恼障碍,保持清净而不为诸漏所动;十九是常修忍辱,身精进行道,心不放逸图安乐;二十是严持戒律,护持身心不毁不犯;二十一是愿为利益众生善行一切,令众生身心欢喜;二十二是一切言行利于他人安稳快乐,一切恶事向自己;二十三是利益他人时自苦身心不生悔,只为心安理得,不为名利回报;二十四是见有人退失菩提心时心生怜悯,能引以为戒,自护身心;二十五是尽自己一切所能,济度一切苦恼众生;二十六是能观生死大过为罪,自醒无常法,自悟心地法;二十七是能具足受持六度万行菩萨法,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十八是行为端正,心正无邪,能为世间楷模;二十九是信心坚固,修行慈悲喜舍,不求人天福报;三十是怨亲平等舍身,其心无二差别;三十一是自知身命无常,利益众生不惜身命;三十二是常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同修共度;三十三是知世俗世论不真实,恒顺众生破世谛;三十四是为众生受苦难时,身坚心固不为一切挤压所动;三十五是心见众生少善而始终铭记不忘,所作诸恶失而不忆;三十六是身处何时何地,对三宝不起疑惑心,能做一切佛事;三十七是有财物先施贫穷人,后施富贵者;三十八是赞叹他人道业成功,鼓励他人弘法利生;三十九是教人技艺不加隐瞒,超越自己心生欢喜;四十是不念自利,常念利他,保持身口意善法,永不为自利损他人。  

什么时知菩提心坚固不退呢?所发菩提坚固,所行菩萨道真,于身心所处八时中可立见;一是为破众生一切烦恼时,能不惜身命;二是为令众生得受安乐时,能不惜身命;三是为自破业习执著时,能不惜身命;四是为报父母养育恩时,能不惜身命;五是为护戒法身心受大苦时,能不惜身命;六是为证得身心自在智慧受大毁辱时,能不惜身命;七是为乐善好施身处大贫穷时,能不惜身命;八是青壮年得志而放下出家时,能不惜身命。  

什么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有十种不可思议功德;一是所喜爱重物能惠施于人;二是身心处诸烦恼扰害中能忍恶事;三是化解众生仇怨争杀为友好和谈;四是见一切命终人恶心能说法转善;五是不迁就原谅自身过失或不顾情面直谏他人改过;六是身心虽处诸烦恼中不舍修行清净道业;七是身心受诸烦恼扰害仍能精进而不放逸;八是布施一切众生时心生喜乐;九是不惜身命惠施于人不求回报;十是难施能施施后永不悔恨。  

什么因缘引发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因缘诸多,主要有十种;一是有解无行;即以文解义头头是道,实行见硬就回。二是悲心不固;即慈悲心常发,享乐心常有。三是好求过罪;即说法师是非而不见所讲义理,见世间过随意评判而不能保持清净。四是常处乐处;即长期安逸成习,见苦生怨。五是不诵经典;即不能经常诵持大乘经典,仅凭己见臆断知见。六是见思二惑;即无明烦恼生起时,不能转化反而胡乱猜忌。七是以道修道;即一切以我修道为中心,执著诸法为道。八是我执十足;即以小乘之心度大乘人之腹,不知惭愧反而自为得意。九是身心畏惧;即于一切事项顾虑重重,不敢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不能代受他人过失。十是慢心生起;即我智高明无人能胜,自道成就谁奈我何。  

于佛经典中,对菩提心有更翔实、系统 、规范、完整的法义,我只依法略见一斑;并常觉自心智慧不足,深感惭愧,无以为报众生恩,难酬佛恩、师恩。所讲义理,与众共勉,劝发菩提心,坚固菩萨行,成就菩萨道。  

发起坚固菩提心,万劫六度菩萨行;利益众生不加悔,无上佛道誓愿成。  

万里之行足下始,花中受记缘上因;诸佛因地都如是,自证自说圆融通。  

退失菩提一念间,顺理成章难觉知;大言不惭著安乐,似是向前实退步。  

语言文字菩提断,道在证悟觉知间;一切名相皆为障,体悟菩提大道宽。  

   

第九十二问:观察根基中,什么是根本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观察根基中的根本,是菩提心。众生根基虽千差万别,但不离声闻、缘觉、菩萨三种菩提。适宜根基,方便教化。根本菩提不离福慧,一观福报因缘,二观智慧利钝。  

观福报因缘不离七事;一是喜乐化解怨仇,能忍一时风平浪静,能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容一下坦然自若,可消灾免难;二是化解怨仇不厌,能耐心平等商讨,体谅对方过恶,自检过失罪处,可平安是福;三是保持心智成熟,所作事项安稳,解脱于烦恼纠缠,生死大事明白,可增福修慧;四是尽己所能,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舍财舍物舍身力,还有大难无畏施,无贪自避祸;五是能忍一切恶事,恶缘能助道,转恶境界为善法,法缘化俗谛,转恶心恶行向善道,舍掉苦受因;六是随顺众生因缘,不宜说他人不喜之事、揭人伤疤、抓人把柄、攻击短处,能避是非争斗;七是见到破戒人及言行卑劣的人时,能保持心态平和,平等对待不生嗔恚,常生怜悯给予帮助,适宜教化改过自新,能免受暗算无常。观福报因缘,不是观当下富贵,更不是观财物多少;而是身心安稳真富贵,平安是福道业兴;长寿健康无量财,和睦环境值万金。如有一位在家人,信佛多年,家财富贵一隅;但因私欲与丈夫结怨,不能化解,离婚后又难忍恶事,常有灾祸相逼,身心烦恼不断,难以专心修行;结果家散富贵尽,人散苦缠身;钱财流淌物,有来却还无。失道生死事,沦落可怜人;病体思法药,身边恶友邻。善友自远离,难续菩提根;善恶间杂故,福报不可真。无福难修慧,一世如浮云;苦海任挣扎,轮回任折腾。  

观智慧利钝不离七事;一是能自知所作罪业过失,知后当众忏悔,祈求谅解或引以为戒,改过自新并后不复造,可断苦受业习因缘;二是能缄言培德,不说他人过失,赞叹他人成功,善行多做少说,可断毁辱逆助道因缘;三是能关心他人疾苦,瞻慰病人身心,帮助众人分忧,增强痊愈信心,可增加法缘殊胜;四是能乐善好施,经常资助贫困之人,度过难关或摆脱贫困,提高生存勇气,树立公众良好风范,可增修道福报因缘;五是能善发菩提心,拓展自我视野心量,知大乘法为了义,知小乘法为权宜,可成就道业因缘;六是能自觉精进修行,以戒法护持身心清净,一切时不放逸,一切处不懈怠,可速得成道因缘;七是能至心修行六度法,身外所作与心内所念如菩萨所行,常觉观对照自励,证知自心净则佛国土净,可得自利利他因缘。观智慧利钝,不是观当下世智聪明,更不是学识学位高低;山野村夫能行得,学者才子说不得;而是利根能信受奉行,以身心证悟为本;钝根错误用心,以身心名相为本。利根者能发菩提心,能坚固菩提心,能不退菩提心,能具发菩提心功德,能经受住发菩提心的考验,能证一分智慧增一分法身。钝根者为声闻缘觉菩提,须渐修证悟,增长智慧。智慧在证悟境界中的高处,也在修行人当下行作的低处;既体现在弘法利生的大事项上,也体现在言行微细的小事故中。如一位在家人,在师前信誓旦旦发菩提心,如何如何报佛恩,如何如何大施众生等;时过两日,又来师前请法,说自己近日眼前常觉人影晃动,夜晚梦中常有一女痛苦求助,找一狐仙附体的人看后得知,这位在家人有一亲友之女,因夫妻不和而自杀,死后不能超生,冥中苦受无处可依;亲友中唯这位在家人信佛,唯他能救度其摆脱痛苦。通过那个狐仙附体的人还得知,此女生前所修的功、练的法以及拜过的自称是某佛的师父统统不好使,唯有正修佛法的人才能如法救度。遇到如此难事,不知如何处理,请师开导。师对他说,“一会儿有位僧人过来,你可请他为其写三道超拔素,众僧于大殿诵经作法事,仗佛威神,亡人可得超度。”他于师前表示说,“太好了!完全可行。”过一会儿,那位僧人到场,师提醒他说,“刚才说的事快办吧。”他说,“我刚与老婆商量一下,先不办啦,等到七月十五再说吧。”事后有人在师前赞那位在家人,“你那位弟子真有智慧,说法多好啊!”师淡然一笑的回答,“在师前把话说到天上,不敌妻子一句话在底下;十几元钱的小事都不能做主,还有什么大事能自主,只是钝根之人。”  

   

第九十三问:如此讲法不怕言多语失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所谓讲法,在你们的见闻中是音声、文字、名相、义理等;在我身心中则是修证境界,依法利用音声、文字、名相等表示义理。这种修证境界有失吗?如此表示的义理有失吗?都没有!若说有失,只能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缺失,表示义理难以圆融的名相缺失;这种缺失,在直至成佛前都不能圆满。若怕缺失,不能弘扬佛法,保住的只能是名相;失去的则是所发菩提心、坚固的菩萨行;即如此心行不可能失言,不如此讲法则会失德。声闻人我法二执坚固,怕弘法中个人名相受损时失我尊严,怕弘法中所表示义理不圆融时失法善缘;既怕有人毁辱,又怕承担责任。如人身体有病,多与饮食习惯有关,难道怕得病就不吃不喝了吗?人走路不小心会摔跟头,难道怕摔就一生不走路吗?饭照吃,路照走。当有人说我是外道时,我诚心地讲,九十六种外道都是我也没关系,只要保证你自己是正道就行,四圣道的帽子千万要戴牢,别让八风吹掉!当有人说我讲法应承担因果时,我坚定地讲,若谬说邪解法义,堕地狱的事由我一人包揽,与闻法者无关;并愿闻法者往生佛净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我只怕嘴上说正道的人,心行外道;提醒别人承担因果时,自身堕入地狱;尚须烦劳诸佛救度,给地藏王菩萨又添麻烦,若天下就我一人是外道时,天下幸甚!若地狱就我一人时,众生幸甚!我愿如此,求之不得!  

世间名高望重或地位显赫的人得到名利艰辛,唯恐言多语失,失时殃及无辜,尚有必要。我只是一名凡夫,没有名望地位所失的顾虑;佛法所依平等、离对、自利、利他四义时,有失的将是业习因缘。平等为众生平等,戒法庄严;离对为心无差别,中道庄严;自利为增长福德,增长慧德;利他为增长法利,增长戒益。总之,于名相上不求有得,于心性上则无失;于功德上不求有得,于菩提道业上则无失。我只愿一切弘法人,都能平等众生、菩提庄严、自利福慧、利他法益,不计个人得失。  

个人得失为名相,文字言说皆二门;证入中道离相对,诸法无我受体谁。  

计较得失入世谛,有解无行话菩提;执著我法难舍弃,嬉戏火宅妄心迷。  

功用自在境界中,胸有成竹画写生;似假还真存妙理,有为如幻似泡影。  

门内造车门外合,法理戒义统一辙;降心高远当下地,十四无畏自利他。  

   

第九十四问:什么叫地狱无门自来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地狱有门真实存在,地狱无门也真实存在;而地狱的区域有所区别,故说有门,又说无门。有门区域,为公办区,是鬼神自由往来通道;从黄泉路通往酆都城大门;通道又连接十殿殿门,殿门通道又连接各地狱监牢区牢门;如同人间监狱的办公区域,通道与门供办公人员自由往来。无门区域,为监牢区,是亡人罪识苦受各种刑法的监牢;如同人间监狱关押犯人的牢房,牢房无门。  

地狱无门,亡人罪识是怎么进入各种监牢苦受刑法及期满释放的呢?这种地狱的管理机制与人间监狱的管理机制完全不同。地狱的管理机制,是亡人罪识从踏上黄泉路至地狱报到,再从一殿至九殿审罪判刑定期至堕入各种监牢受罚及期满出离,再至十殿转生投胎又进入六道轮回,完全是自动管理模式;人间监狱管理模式,无法做到。  

亡人罪识,从踏上黄泉路时,就是业习召感自去;罪大恶极的人被黑白无常勾捕罪识者除外,但经审判后刑罚时与召感自去的亡人罪识相同。亡人罪识报到经核准无误后,进入审判程序;从一殿 阎 君审判开始至九殿刑罚期满, 阎 君对每个亡人罪识审罪、量刑、判罚、定期后,亡人罪识进入自动受罚通道,不对某个亡人罪识单独看押入监牢;而是于通道众亡人罪识涌动中,根据各自在人间所犯的罪业,被各种监牢自动吸入,罪业不同,被吸入的监牢不同;无此罪有彼业的亡人罪识,无法堕入此监牢;有此罪无彼业的亡人罪识,无法逃离此监牢,无一例外,无一错误。鬼王监管监牢,鬼卒刑罚罪识,业消期满自离去;又进入下殿的审判受罚程序过程。从亡人罪识堕入监牢受罚至出离监牢,都是无门自堕入,无门自出离;只有苦受,没有自由。  

于一次定中,我观察了三个各类官员受刑罚较多的监牢,简单的描述一下。其一是晒众生血账监牢,于监牢区鬼王观察窗向监牢内瞭望,在亡人罪识涌动流中,不断的有罪识被吸入监牢;观察为吸入,罪识感觉为堕入,忽悠一下便入其内;多数为各类官员,部分为商人、富豪等有钱人,被鬼卒用牛耳尖刀剖心挖肝,五脏破碎;又将腹部剖开,胃肠开裂,暴露于外,各种凶猛动物争相残食,恐怖之至,难以言表,经妙风一吹,又恢复人形,再进入刑罚循环。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挥霍众生财物无度,不以饱食为主,一餐所用金钱够百姓一生之用;一餐中各种动物血肉满桌,只食用几口,剩余全部扔掉,故为晒众生血账监牢。  

其二是断手监牢;于监牢内有无数鬼卒手持利刀,长三尺有余,每隔 三米 站立一位,前后左右都如此;亡人罪识堕入监牢后,就见后边有鬼卒追杀,便奔跑于各鬼卒之间,奔跑中先被砍断右手,当左手欲抚伤口时又被砍断;无法停留,往来奔跑,无法躲避断手之刑。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有的是各类官员贪污受贿,巧取百姓财物无数;有的是各种偷盗之人,以偷盗为生;有的是各种强抢之人,强抢财物时还伤人身命。我对鬼王讲,我能不能进入监牢中试一试,看鬼卒能不能断我手?经鬼王同意后,便入监牢内,随罪识一起往来跑动,鬼卒既追赶不上,又无法断手。便问鬼王为什么会这样?鬼王回答说,无此罪业,自然如此。  

其三是大山压顶碎身监牢;从远处瞭望,只见地面有一圆桶形深坑,坑深约 三米 ,直径约 一千米 ,有无数亡人罪识于坑内望天,无法逃离;突然一座大山从空中落下,山体直径与深坑直径相符,先灭顶后粉身碎骨;罪识无法逃走,惊恐万状,只能站立受罚。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部分为各类官员,多是行贿之人;官员贪赃枉法,包庇犯罪,执法不公,都是脑袋想出的坏主意,故专砸其头,后碎身骨;行贿之人与受贿官员同罪。  

观后多日挥之不去,此情此景,人间民怨沸腾,地狱刑罚惨烈,世人最好惜福守节,造福善行,保住人天享乐之身。  

佛有七能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定业未成可忏悔,一失人身定业成;忏悔能转重为轻,定业万劫难复人。  

无缘自心断善根,朽木枯草难缘春;化为泥土重组合,再续因缘不知时。  

众生无尽落凡尘,业习流转身自寻;江水后浪推前浪,无增无减无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