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6 来源:中国佛学网 作者:净慧法师
第一问: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业习加重,世俗世论高于一切宗教信仰,佛教也不能例外,绝大多数人不信。在信仰者中,有受持者能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如此讲法的依据,是佛所说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毁灭殆尽,唯以《阿弥陀经》为代表的一部诸佛大愿力经住世。依佛愿力功德,可分三种状况;一是佛教只以文化形式存在,有信仰者少,能受持者更少,能实修者甚少;若有信受者,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等诸佛名号,为身皈依三宝,心入净土法门。二是信仰者不求戒、法,只求名闻利养与时尚学问研究;若有信受者,能依法持戒修行,为身心清净,诸佛护念。三是得度者多为乘愿再来人;一为人天善道与一果二果阿罗汉,信受佛法愿心不失;二为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辟支佛与菩萨,示现世间。
取枝为根又为树,诵经念佛都是法;智者明了解义理,愚执名相经是经。
莫将后世作当下,南无皈入须用心;净土法门普利钝,末法时代最对根。
一句弥陀大愿力,称念名号福不轻;诸佛功德不思议,手捧莲台接往生。
清净戒行化业力,证悟智慧破无明;心识不昧十净念,极乐世界佛道成。
第二问:您有无弟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既有又没有;若说没有,只有佛弟子,没有人弟子。若说有,一切心尊师者,都是有缘人。为师之道,不以名相为师自居,不以徒众多少自喜,不以盛名浮世自得;一切有缘人,都是与佛法缘殊胜,都为皈依佛性、法性、僧性三宝;借佛光明因缘,传佛法缘心灯,授戒法、解疑惑、明路径、培德本,只为善缘同修共渡;若执名相为师,人我弟子,师徒同堕。为徒之行,不以名相为师自误,不以好乐为师自认,不以利养为师自足;一切修行人,都应依戒为师,都应依四依法为师;尊人师只为重道,受戒法明宗门教义,感恩戴德不忘人生根本;若不破人师名相,我执、法执加深于心,辜负师恩。师徒同道共勉,才如法利益修行身心,师自渡、徒自渡、人人自渡自家身。有父子二人去关帝庙礼拜,父告子说,“礼拜关老爷;” 子问父说,“你我同称关老爷不是差辈份了吗?”父回答说,“关老爷面前不分大小辈,都这么称呼。”我们学佛人也是如此,依自性三宝为师,世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皆名相,人师无常身。
像是生善最强缘,深入经藏靠语言;事项具足为典范,文化符号百义连。
名相为师有间断,究竟法性了义禅;投师拜德受法戒,超凡入圣过难关。
依师受教归导化,迷途知返问路人;世代重复离人我,人我为师入黑门。
古德告诫铭刻心,涅槃路上无朋伴;证入中道离二执,十方诸佛尽是师。
第三问:依何标准评价法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出家修行几十年,亲近过数位大师,才有如此一问。当着您与您弟子的面,只能依实回答,共同交流参详。佛灭度后,一切法师弘法利生,应依三法则;一是入如来室,即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二是著如来衣,即为具有不为顺逆因缘所动的柔和忍辱心;三是坐如来座,即为证悟人法空相。还应安住四法处;一是安住菩萨行处,即为观诸法实相,遇一切非法不行亦不分别;二是安住菩萨亲近处,即为远离一切名闻利养,远离一切外道及典籍,严持戒律,常好坐禅;三是安住菩萨法空处,即为观一切法如虚空,无有障碍;四是安住菩萨安乐处,即为不轻慢其他法师,不讲他人过失,以方便义引了义法。多年来,我一直奉行证悟不同,知见不同。若须辨明义理时,只坚持二条准则;一为依三法印或实相印,观察有无传承、有无印证,事项圆缺。传承;戒法师传授受。印证;观察证悟境界、根基因缘。事项圆缺;圆为身口意法清净;缺为身口意杂染。二为只讲法理曲直,不讲人我是非;只讲戒相清净,不讲个人得失;只讲教义庄严,不讲人相毁言;只讲证悟知见,不讲人名邪正,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法师讲法依因缘,人法二空理当然;承佛家业责任重,菩萨行处住心安。
他人过失我不见,言行缺欠难圆满;清净戒相不加毁,交流同参互借鉴。
第四问:何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饿鬼晚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我都是苦行人,都受益于头陀行;您为教化弟子,才有此一问。佛住世时,一日一食,过午不食,为头陀行;又为舍天人早食习气,舍人三食习气,舍饿鬼晚食习气,有益修行;又益于度脱天人、人、饿鬼道众生;是以身口意示现慈悲喜舍心,住世间不染世间。修行人节量食,易于久坐,减少麻烦;若过饱时,身易懒惰,心生散乱,不便专一禅行;但头陀行只为助缘,不为修行根本。
相遇说法非偶然,一饮啄食有前缘;头陀苦行人难解,习气惯力大如天。
舍习除障身心起,禅悦为食法喜满;戒行清净得自在,苦海无边回头岸。
第五问:为什么不准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一弟子对我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我当即喝止,停!你不许这么说,如再这么说,就不要再叫我师父!从此缘断义绝!我就是一凡夫,不是佛。另外,此头一开,他人无所认同,必起争议!况且,我闻此语,如同邪见,承受不起。若不喝止,如同邪师!以此缘故,终生不愿再听这样的话!只愿为心师,心永不妄想为相佛,何况称名等同佛乎! 世有一人成佛,当今已灭度;还有一人成佛,弥勒尚未来。同世无有二佛,只一音说法;法师皆凡夫相,弘法利众生。尊师传法如佛,承名号功德;授受大戒为师,戒存如佛在。
佛道由证得, 不由妄想成;福德慧德满, 佛性自具足。
未得未证时,师徒同堕落;邪师邪徒众,污辱一凡夫。
如此非赞师,皆为名相行;心存清净念,修行才依真。
乱给安佛名,恐惧别用心;尊师应正道,不混世间听。
第六问:您证悟法理义境甚深,是何果位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是一位长老,如此问是印证我所行正邪;实话对您讲,既有又没有;有者,自性是佛,尚未证得!没有,饥来吃饭困来眠,凡夫一个!
长老又问,我三年不食,只饮用大悲咒加持的水,六年来走路不穿鞋子,冬夏一身单衣;又长期夜不倒单;您印证一下,可否见道?
您这是修行方法,是修头陀行的一种。用苦行的方法,破人对身体诸有的执著;但这不是道,只为行道,不为见道。您夜不倒单可入禅定否?念佛可达净念否?
长老回答说,都没有。夜不倒单都为睡,一眠入梦不念佛。我修学净土,只是求禅不得禅行法门,能否传授呢?
我亲近印久法师时,印久法师传授于我,一体三观禅行法门,可传授于您。何为一体三观呢?一体为身心一体;三观,一为静观一佛像,二为思观心念佛,三为心观谁念佛。当禅行入定后,心观诸相非相,觉观谁在念佛,心识净念佛号。在修行过程中,不离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破五蕴魔事。
长老又问,若修行净土法门,还须破五蕴魔事吗?
破五蕴魔事,不分法门,可为遍教。静坐念佛时,有禅不觉禅,有魔不知魔,魔事自消;如同有远方人过虎狼充满的险路,经由此地,知行不知险罢了。
长老又问,念佛不就是净土法门吗?
我反问您,哪个法门不念佛?不能用念佛代替净土法门,须依《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确认净土法门。禅密法门都念佛,又都是修行净土法门吗?只能讲禅密法门中不离心识净念佛号。
长老又问,禅密法门不是修止观吗?
我反问,修净土法门不修止观吗?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法义?在佛理认识上,与修行止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则一理。
长老又问,密宗法门不是持咒吗?
我反问,修行净土法门不持咒吗?您每日早晚课诵《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等,不是持咒吗?再则,您与谁见面,合十称念阿弥陀佛,您合十不是密宗法门的施吉祥印吗?您持咒、结手印,能说是修行密宗法门吗?不能!那我告诉您,密宗法门中,有持咒、结手印,也有念佛。而我们绝不能凭法相去臆想修行法门;更不能凭念佛就认知是净土法门。古代高僧传承的净土法门,都是静坐念佛、了业、发菩提心后,求得往生。
境与邪通成戏论,应感化度正道功;高僧有食无便溺,行满禅师天台宗。
法圆身首异重生,颈留痕迹活见鬼;再生是实不为奇,缘由在读大藏经。
引怪好奇传新闻,热议人物探迷津;三城觅宝寻路径,导引八万四千门。
触物了心皆境界,象鼻卷舒力九牛;龙天侍给钦功德,喧嚣智开方便轮。
附:闻知一代高僧释印九法师圆寂,怀其德、念其慧、敬其行、感其恩,特赋偈二首。
其一:禅心寂然极乐土,菩提愿行留世间;大德高僧证实慧,净念弥陀再来人。
其二:福慧德遍琵琶城,松江浩瀚玉临风;虚空不老愿常住,寂灭为乐真从容。
第七问:《大日经》为何统领一切佛教经典,能不能用通俗语言解说一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反复诵持《大日经》,从中感悟《大日经》于法理上通三藏,于法义上达十二部;如一切寺庙与道场的如法建立、一切行人与外道的戒律礼仪、一切显教与密宗的法门原理、一切众生与行菩萨道人的证悟境界等,无不通达,无所不摄。于统摄华严等方等经上,除佛菩萨高深境界外,从佛法性藏中流出三身及示现身之间相互功用关系与各自智慧神通自在妙理,从诸经一切解脱四禅门缺失中有所持手印心印等妙义,从诸经一切显密法门中显示了诸佛秘密加持力含于法门等义理,还有诸经中没有宣说的诸多妙法;若修行人能通达此经义理,诸多疑惑迎刃而解,速得成就道业。《大日经》统领一切佛教经典,不是法师于理论上的空讲,而是具足真实,依佛说无量法理为依据。部分法师于弘法中,由于不能通达此经义理,所讲法理、戒义、事项不具足,虽轰动一时而由热变冷,都是于未觉知的证悟境界中存系障碍。
余经亏欠为师说,人智不足皆不能;仁者切莫生疑惑,极重因果担不得。
余经虽有不说者,众生智障方便多;禅门次第为秩序,显密修行依法则。
寂灾降伏摄召处,密法心印持咒时;增长福慧威德力,智者应当悉知解。
吉祥悦乐增益事,净障益福皆圆满;能令众心生喜乐,先当一缘观本尊。
第八问:禅密法门中有净土,净土法门中有禅密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在静坐念佛时,有观佛像、观鼻端气息不是禅观吗!念佛功德中的秘密加持力不是密义吗!还有礼拜、供养、法事道场中一切手印、仪轨等,不是密法吗!诸佛法门都是依一而立,相互融通;一入百开,一门超出。有的人不明究竟法理,当讲净土法门利钝全收时,就认为禅有枯木易堕落、密破蕴魔多为邪;就如同身坐牛车说安稳,笑指享乐快车有事故,愚听文明飞机存风险;不知法法平等,各依因缘。当然,净土法门中还含无量禅机密义,如十法界众生存在原理、佛法界依何安立、诸佛接引众生所依法则等,都应参学,增益德本。
禅门有净带角虎,密法修净似飞熊;即生成就明白走,坐脱往生不糊涂。
净有禅机与密义,一心不乱应至专;骑驴不羡乘马快,笑看担汉我知足。
静坐念佛加禅观,事半功倍可体验;净中不加密法参,无师不修缺指点。
密法真言严把关,心志如同磐石坚;否则显密如净土,万法归一大道宽。
第九问:善心助人费力不讨好时,应如何对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善心助人是好事,学佛人又多是善心。但是,如法行善时,应依六法;一是帮而不添乱;即找准位置,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二是到位不越礼;即分清时间、场所、人物、事由,适可而止。三是遇困须救难;即不为善而善,有饭送饥人,有理说知者,因事适宜。四是救助不居功;即施恩不图报,一忙记终生,人前卖弄巧,逞能充英雄,万事适度。五是重效不轻举;即注重效果时,不轻视过程,不忽视小节,不简化程序,诸行适理。六是依法不是非;即作事有准则,依法不违纪,依规不逆理,依道不纵情,一切适律。若运用不妥,方法简单粗暴,所为陋鄙低级等,越帮越忙,越助越乱,效果不佳,何处讨好。若已发生不当,应自省过失处,找到弥补处,今后避免处,警示他人处,理智去对待,不因噎废食。
价值观是金钱又不是金钱,道德观不是富贵又是富贵。
救急帮难体现的是价值观,扶危济贫蕴含的是道德观。
第十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与无神论是否相吻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是修行人定空中无相,无神论为人身心中的神识断灭;二者义理截然不同,如何能相吻合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境无相,一切法无挂碍;一切法相为世间,相对变化是无常;一切无住不可依,有为如露亦如电。定空中无相,是修行人依戒法证悟境界,证空不执空,觉空性不空;真空存妙有,心缘法又生。神识断灭,为言行造作无因果,了尽种性无轮回,相失一切识不存,思维精神是根本。若混淆二者真实义理,将佛教法义归于精神存在,将佛法真理归于思维主观,将佛说法藏世界归于客观自然,将佛救度众生愿行归于思想因缘等;改佛教为人教,无佛无出世间,一切存在唯物,唯心谬误伪诞。
有神无神各有论,唯物唯心存争端;明辨真伪若依念,永无休止文言间。
止念定观方为禅,甚深智慧觉性观;心物一体同时现,漆色难分功用然。
探寻真理莫阻拦,各人有志顺因缘;天地运转多奥妙,身心大疑为什么。
船师往返此彼岸,依缘度人须本钱;身心解脱依福德,诸漏尽时破迷顽。
第十一问:当头棒喝为什么易引发开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公案中,有一中年和尚闭关修行,由一在家老妪护关,一闭三年。出关时,老妪问一句话,和尚见道了吗?中年和尚回答说,未见道!我还想闭关修行三年。老妪说,那我就再护关三年。中年和尚连续四次闭关修行十二年,又要到出关时,仍未见道;心想老妪还要问,和尚见道了吗?我可怎么回答呀!越想越惭愧,惭愧到了绝望的程度,处于无心吃饭、睡觉、洗漱和整理衣服、也不知白日和黑夜的状态,自然也忘记出关那么一回事!老妪早已观知中年和尚的心思,便举起一木棒砸向闭关的窗户,并大喊道,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不敢出关啦?中年和尚突然间听到一声巨响,又见老妪手举木棒,一下子惊呆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哭一场,出关了!老妪说,和尚吉祥,您终于见道了!和尚说,一声打破虚空寂,方知坐在大梦里。
从中应知什么是闭关,绝不是为躲清净才闭关;而是将自己活人当死人,以断绝世间一切因缘,专一其心修道,身心处于绝望状态才找到转身处;或身心长期处于极静状态,突然的巨响使心神出现短时间的凝滞,引发开悟;如黑夜走路时,身心处于紧张状态,突然出来一个人或者听到一声响,人受惊吓时,神魂出窍。
歧路攸攸总是关,茫茫生死两相连;顺情易走阳关道,逆意难行独木桥。
止水澄心可棒喝,马识鞭鞘道未生;圆光在顶天休日,三昧现前地安然。
身心清净离道近,离戒无师别途长;知身是幻容易舍,幻从心起伪随现。
财施容易舍身难,舍身容易弘道艰;言出因果万人命,慧命正邪隔一线。
第十二问:为什么修行须依次第,不能以因为果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因缘说次第,次第为秩序;依自然说秩序,秩序为法则。因缘次第,顺行不逆,逆则不立;修证由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而成就佛道;不见一佛未证声闻、缘觉、菩萨道果,由凡夫直接成佛道果;也不见一菩萨未证声闻、缘觉道果,由凡夫直接证菩萨道果。诸佛菩萨可示现声闻、缘觉道果,但因地不可越过声闻、缘觉道果;即使人道修证有超越,超越也须依次第,而不是随意无秩序。自然法则,法界游戏,遵循规律,解脱束缚;欲界、色界、无色界为法则安立,修证出离须依秩序去除漏习,拔出漏根三界无引力;不见一凡夫诸漏未尽而出离三界,也不见漏根引力未除而解脱三界法则束缚;带业往生佛接引,莲台漏尽福慧契,三界引力为业习,愿力不及众业力。
修行若不按次第,次第就要颠倒,必然使真理变成谬误;如一老头,在家里对老伴说,“瞧你,一天嘴不闲着,总爱唠叨,做菜不好吃,穿衣服也不整洁,屋里也不干净……”老伴反驳说,“你这是心不顺,鸡蛋里挑骨头!”老头说,“鸡蛋里有骨头啊,否则,小鸡的骨头哪里来的!”老伴说,老母鸡若不抱窝,鸡蛋里能有骨头吗!”
母鸡抱窝因缘法,鸡蛋骨头法自然;业习和合法界性,随意有情那是魔。
自贵轻他乱秩序,己多彼少逆法则;平等如一依次第,弄巧败露不如拙。
戏披袈裟浮缘起,酒著法服会遇缘;后世因缘和合日,次第修证道果成。
不能说蛋就是鸡,强将鸡身就是蛋;过程次第舍不得,听风是雨因为果。
第十三问:一切众生平等,都能念佛成佛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众生非众生,一切相无常;故不能以因为果说念佛成佛;如一居士教一只鹦鹉念“阿弥陀佛”,这只鹦鹉至死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只鹦鹉即生能成佛吗?答案是,即生不能。只能说,念佛种下了善根,定业了去后,转生人天善道,依次第修行证道后,才能成佛!若转生人天道后不知修行,作恶造新业,还堕入三恶道,怎么能即生成佛呢?一切众生平等,为一切众生心性平等;而一切众生业习身相不平等,所具福报因缘不平等,所具功德道次不平等;这种事实存在不平等,怎么能即生成佛呢?念佛成佛,一切成佛的众生决定是念佛人;而一切念佛人不一定都能成佛,须依法持戒修行无漏学,远离业习诸漏次第证道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萨果,才能念佛成佛;相反,毁破戒律、业习诸漏未尽的念佛人,不但不能成佛,还要堕入三恶道中受报,或堕入魔道、行入外道中受报等,怎么能即生成佛呢?以此缘故,一切念佛人应知法义、明法理,自知如何去念佛修行,自明如何念佛才能成佛。
读经不贵多贵专,专解义理为至诚;不专日诵三千遍,不如一偈解其义。
日诵千遍为积福,解义一偈是证慧;诵经解义应如法,离水登岸弃船去。
孔雀惜羽是妄想,麝护香脐意命里;一门深入清净戒,舍去业习如脱履。
一世念佛有往生,十劫念佛有不去;各就因缘自把握,转身何处无人替。
第十四问:您遇诋毁时是怎么对待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所讲法是依佛法义理,结合修行证悟所释解。个人证悟的境界不同,对佛法义理的认知也不同,当然也有不同人的认知;如有人向我问路,指路后不管他人怎么走路;他人怎么按所指方向路径走,是他人的权利;指路人不可能去责难问路人的不同认知。他人途中的毁赞,是他人的权利,对指路人都不重要;重要的他人顺达目的地,尽了指路人的良心责任与道德义务。否则,就不是遇诋毁那回事,浪费了他人的时间行程、资财大事等,指路人的不负责任,失去了道德义务,如何补偿他人?若依因果律,无解作师何等罪,指路人应无怨无悔自承担,承担无量贻误他人后果为补偿;他人妄自诋毁指路人的后果,也亦如此。
所谓证悟境界不同,如不同人而同一种病,同一医生诊治,服同一种药,疗效不同。疗效不同的原因很多,个人的身体素质区别很大,不能因某个人的疗效不佳而否定医生的医德医术与药理作用。医生也是治病不治命,也不能包治百病、全部治愈。
口海波涛顺逆涌,喧嚣教化不同根;美曲流音千古唱,伯牙一曲遇知音。
众生各业有不同,乐师同曲不同功;唯佛一音无二语,仍有无尽无缘人。
他人问路求行程,指示正道破迷津;知者知之为知之,不知老实告不知。
切忌不懂楞装懂,故弄玄虚耍聪明;以文解义大道理,实际践行空对空。
第十五问:佛平等慈悲,为什么同一道场中不同人感应的加持力不一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十方诸佛,具足平等慈悲,护念众生的加持力也具足平等慈悲,对同一道场中不同人的加持力更是具足平等慈悲;不因不同人而加持力有强弱差别。不同人感应到的加持力不一样不是佛加持力不平等,而是不同人的根基不同,即功德不同所产生的差别。佛加持力遍周法界,遍至一切处,遍含一切法门中;于正法道场,感召诸佛降临,加持力也不会发生强弱变化。佛力加持或佛光照触人身心,不同人能接收到的多少差别取决于各人的根基深浅与功德大小。感应佛加持力的法理是,佛平等护念加持人的身心,并通过身心达至自性;再由自性反作用于身心,使心识明知、清净欣然,身体局部或全部发热或清凉,以及见花、见光等多种不同感应;如天空中的太阳,平等照耀大地,而大树和小草所接收的阳光不同,又因有位置的不同,背荫处还不能受到阳光照耀。人的自性也同样平等,但又有修与不修、证与未证的不同,所产生垢净不同,进而产生接收能力的差别;故不同人感应佛力加持自然有所差别。
平等慈悲人不同,同等是人业不同;信与不信有差别,修与不修更不同。
佛法平等人不等,不等功德道不同;证与不证天与地,得戒无漏是全功。
正等法界身心受,正觉具足为佛性;觉了一切众生同,此是佛同非众生。
众生觉悟须修证,等觉法界为正等;大树小草理平等,狂风暴雨立现形。
第十六问: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极乐世界的菩萨皆是男身,具足大丈夫像,绝不是似男似女像。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完全可以证明,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莲花化生,皆是男身。有人见世间菩萨有女身像,而菩萨实又是男身;从而误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为似男似女像。其实则不然,世间菩萨有女身像,是示现菩萨入清净三昧相;世间菩萨有男身像,是示现菩萨功德威严相。我们不能用世间菩萨示现的三昧像,去推论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菩萨智慧,不需示现清净三昧像,也没有世间菩萨的女身像。我们应切记,不要为胜人而去强辩,或用推论的虚幻相去代替实法相。
极乐世界皆男身,似男似女是推论;模棱两可认不清,众生无法去鉴定。
法义不准东西替,东西是啥随人意;是男是女能叫准,闻经解法人除疑。
世间三昧女人像,禅观境深心清净;功德威严像男人,方便示现依因缘。
穷源尽理为了义,不为胜人强辩奇;菩提正法无虚伪,究竟实相悟真谛。
第十七问:无神论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无神论者的理论依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是用意识存在代替心识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是用唯物辩证法代替善恶因果律,物质决定精神;是用哲学理念代替有神信仰,知识(运用)等于智慧;是用身体阶段生死代替自性不生不灭,感知作用事物。无神论者依此理论,似乎是与有神论者在思想上、精神上、是非上认知标准的不同;而实质上是思维感触上的知见,自闭心识智慧之门,自塞佛性功德之道。很多哲学家,最终导致或归依于宗教信仰,以求得心灵的解脱,突破思维意识感知的束缚。佛不与世争,法不与人争;信仰没有强迫性,一切人都有各自信仰的自由。
第十八问:您有神通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神通自在,是自性智慧的显用;证悟智慧境界,是探求自性智慧的觉知。诸佛菩萨有神通自在,修行人只有证悟境界的知见觉;而对一个凡夫,不求得神通自在,只修证心性智慧。世间人的神通自在是处于生灭法中,证悟的心性智慧是处于苦乐法中;生灭法于人是暂时的,苦乐法于智是永恒的。以此缘故,只修证悟境界,没有神通自在。
三乘法源义,诸佛有神通;十八不共法,十种大自在。
世间修行人,处于生灭中;神安则长寿,少欲便知足。
贪求作圣解,蕴识自生邪;诸多天魔路,还有外道歧。
道唯本心成,心智无不通;达理为境观,金石响天音。
第十九问: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四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有法身、报身、化身、化身示现身,相对的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为什么只说佛有三身四智,不说佛有四身四智呢?因为化身示现身仍属于化身的妙用,化身不生不灭;而化身示现身示现有生有灭,法相无常,法性真常。若将佛化身示现身说为佛有四身四智,众生会将处于生灭法中的化身示现身,误混为佛有生有灭不真常,故以实相说或方便说,都应说佛有三身四智,不应说四身四智。
三身四智无生灭,化身示现身不真;生灭法相世无常,化身妙用有不同。
示现身像于人道,说法立教传法音;示范功用知见觉,故以方便显实相。
大圆镜智法性身,平等性智报应身;妙观察智意生身,成所作智示现身。
诸佛世界无差别,业感众生习不同;方便示现依别愿,一合法相是真如。
第廿问:小乘与大乘对佛教宗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小乘人对佛教宗旨的理解,为证悟智慧,离苦得乐;即以个人身修戒行,证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远离生死轮回苦所产生的烦恼,入常乐我净的有余涅槃境界。大乘人对佛教宗旨的理解,为证悟智慧,慈悲众生;即以自利利他心身修戒行,证悟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出离世间又入世间,不舍众生,觉悟众生共同出离世间,入常乐我净的无余涅槃境界。小乘人对佛教宗旨的认知,存在法界局限性。大乘人对佛教宗旨的认知,是依小乘佛法的修行为基础,再发菩提心而升华境界,通达佛理,圆融法义,明了自性,成就佛道。
小乘大乘化三城,声闻缘觉入佛乘;小乘依法自修道,大乘自利利他行。
佛教宗旨涅槃性,有余无余境不同;有余世间八万劫,无余出世永无生。
延小向大菩提心,开权显实菩萨行;法华离席五千众,我法二执难除根。
坚固大行菩萨道,授记成佛为导引;往来三界无彼此,觉悟有情感众恩。
第廿一问:如何认知修行人的寿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法持戒的修行人,一坐几十年,了除无量劫来无量业,一世如同无量寿。与此相反,不知修行的人,一生几十年,造作了未来劫来无量业,一世积下无量苦。修行人与不知修行的人,虽一生几十年相上相同,而心识净染不同,故乐苦因果也不同。这么讲不是语言文字戏论,而是证悟认知的法理。若不能如此认知法理,就是颠倒知见,颠倒人生。
同是人生同寿不同命,有修无修同世不同业;
一世了业如同无量寿,一生心染积下无量苦。
苦乐同是命长无量寿,受报体相不同无量劫;
极乐世界不闻苦恶名,三途受报何处听乐声。
第廿二问:为什么人与人心平气和的交流那么难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古代,人与人不但心平气和的交流,还可推心置腹。究其缘由,是人心中淡化欲望,淡泊名利,以纯朴平和的心态与人交往,以与人为善的良知做人处世,以吃亏让人的善心对待他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诚信与人等;虽没有当代科技发达带来的物质文明与享乐,但身心安稳,生活没有那么多危机感,幸福指数很高。缘由的根本来源于古人心中崇高信仰所产生的道德文明,又以文化形式世代传承所形成的人生理念。
当今时代,日益增长的私欲恶劣膨胀,物欲横流的功利恶性漫延,不择手段的争斗抢夺习以为常,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成为机略权谋,笑里藏刀的祸心奉为处世哲学,冷漠残酷与血腥暴力变为常态,背信弃义与鲜廉寡耻崇为高明才敏等;人的善良成为愚蠢的代名词,人的诚信被巧取豪夺所取代,人与人争斗,心与心设防,一切失去安全感,一切不敢相信于人,戾气充泄世间,哪里还有心平气和与推心置腹,只有利益相同与气味相近等。虽然如此,人力不能回天;但天道循环,人间自有正道。
人心本自善良住世,天道大公而不藏奸;善恶有报丝毫不爽,矫枉过正自受业愆。
因果律法警示世人,自利利他慈济众生;天灾人祸自然远离,幸福安康当即降临。
第廿三问:您如此讲法,有多少信众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除体内十万众生外,无一信众。凡是听我释经解法者,都是佛教四众弟子,是佛的信众,不是哪个人的信众;我与诸位一样,也是四众弟子之一。凡我所讲,只不过是依法持戒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理悟、体悟、证悟知见而已。若我认为有一信众,是心中有四相;若有人认为我有信众,也是以四相心认知,都不真实,是行邪法。凡是亲近我或听闻我释经解法者,都是结法缘、结善缘。缘由是人不能度人,只有佛、法、愿、缘度人,与人自度。
第廿四问:破自心中五蕴魔事后,还有魔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自破证悟境界中的五蕴魔事后,不是魔事永除,而是心自转境,魔事自除。依声闻法修行过程中,于证悟境界上必有魔事。但在正心、正行、正定、正戒、正见的引领下,自破五蕴魔事。五蕴魔事破除后,境界上再遇五蕴魔事时,心立知见是魔境界,不被蕴魔所转,魔事自除;如人打预防针,体内已有抵抗病毒的能力,瘟疫来临时,不再受病毒传染而致病。
菩萨行人,在世间时时处处无不与四魔为眷属,一时一处都不能离开;只不过将四魔转化为顺逆二缘,遇顺缘不喜,遇逆缘不嗔,都是助道的善因缘。有智慧的人,依法则又解脱于法则,有慈悲心又了苦于亲情。
第廿五问:据说某法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如何判定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也是一位法师,也知如何判定,只不过三人成虎,心中所疑未能尽除,才有此问决之。
过去有一位知府大人,到寺庙问拾得和尚,经常有佛菩萨化现世间,不知当今谁是佛菩萨化现,恳请和尚开示!拾得和尚说,有啊!当今有寒山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世间,知府大人可去亲近供养!这位知府就速去另一处寺庙寻寒山大师,见到寒山大师说明来意后,寒山大师说,知府大人你放着阿弥陀佛化现的和尚不拜,你却求见菩萨,世间哪有这样道理!这位知府又跑回来求见拾得和尚,可拾得和尚的弟子告诉知府,拾得和尚三天前已经圆寂!这位知府又回来求见寒山大师,寒山大师的弟子告诉知府,寒山大师从你走后就圆寂啦!这一公案可以说明,当世人知谁是某佛或某菩萨化现世间时,谁就立即离开世间,断除世人的攀缘心。而当今世间您所说这位法师,说他是阿弥陀佛化现世间已三年多时间了,他还健康住世,可见他不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可从他所讲法义上印证,他所讲法义上存在着法不了义、戒不究竟、事项不具足,不能认知为具足大智慧的阿弥陀佛化身。还可从证悟上讲,我于定中观察过这位法师,确实不是阿弥陀佛化现身。
古往今来,总会有些人喜欢给某法师随意说为某佛、某菩萨应化世间,名为赞叹法师功德,实为伤害法师清誉。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法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