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
无论信与不信 因果都在那里
发布时间:2016-02-11 来源: 作者:

戒除、禁止、杜绝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行为,适当地规范、调整与约束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这就是持戒。

无论信与不信 因果都在那里

无论信与不信 因果都在那里(资料图)

现代社会真的非常需要自我约束,如果人人都自由散漫、无所畏惧、毫无顾忌,则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虽然每个人都很喜欢自由,西方思想尤其强调自由,但在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自我约束。试想,如果全世界都没有法律法规、没有伦理道德,肆无忌惮、随随便便,这样一切都会混乱。

佛教的自我约束,建立在因果与利他的观念之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最基本的因果观念。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做了违法的事情却一辈子都没被发现,那他就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因果就不一样了,即使没有人发现,也一定会有果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无论是否有信仰,谁都逃不出因果的制裁。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法律都是人为的法律,绝大多数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约束。佛教讲的因果却是所有生命之间的约束,无论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必须遵从这一规则,谁违背了谁就会受惩罚。

有了因果的观念以后,我们做事就会有选择,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就会懂得取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里面的“善”与“恶”的界定,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对其他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叫恶,凡是对所有生命有利的事情都叫善。把善恶作为企业的道德准则,就会培养出诚实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就会达成一致共识:要对社会、客户负责,产品必须是合格标准的等等。取舍因果的结果,就是讲究诚信;有了诚信,就会产生企业与客户的双盈。

交易可以分为三种层次:最下等的,是企业有利润、顾客遭损失。但这种交易是短命的,一两次受骗上当以后,就没有人愿意与其做交易了;这种企业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瓦解崩溃。中等的交易,是企业亏损但顾客获利;上等的交易,是企业赚钱、顾客也获利,这就是双盈的交易。做到双赢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所以,如果没有因果观念,一切都向钱看,不择手段地谋取暴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佛教的因果其实一点都不神秘,但因为很多人对佛法不太了解,反而把佛教神秘化。有些学佛的人也喜欢神通,整天神神叨叨,把本来不神秘的东西神秘化,把稀松平常的道理神圣化,这样反而造成了其他人对佛法的误解。

有些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去做?因为需要爱的付出。有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因为这与爱有冲突。如果心中有了爱与利他的理念,就不可能做出违背良心、伤害他众的事情,就不会形成毫无规矩、不讲道德的市场机制,这不但对企业的良性循环有利,也对整个社会与所有生命都有利。